食品生物技术研究团队
一、简 介
食品生物技术研究团队依托集美大学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优势学科力量,运用现代生物学(尤其是酶学和微生物学)和生物化工原理,围绕福建省特色食品资源和产业发展关键技术开展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以及产业化开发研究,创新食品产业技术,开发食品新产品,培养高端人才,服务社会经济发展。
食品生物技术团队带头人为李清彪教授,团队充分结合福建省特色食品资源以及自身的科研优势,围绕福建省特色食品资源和产业发展关键技术开展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以及产业化开发研究。现有科研人员16人,教授/研究员5人、副教授7人,具有博士学位10人、硕士学位6人,在读研究生53人。
近三年来,团队承担了科研项目120多项,新增科研经费近3225万元。获得国家支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以及其他国家级项目11项;福建省重大/重点科技项目、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以及其他省部级项目22项,横向项目56项。团队科研人员共发表论文200余篇,其中SCI论文120篇、EI论文46篇,在食品领域顶级期刊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Food Chemistry发表论文12篇;获得授权国家发明专利31项。

集美大学食品与生物技术团队师生与团队负责人李清彪教授(前排右七)
二、团队主要成员

李清彪,男,博士,教授,现任集美大学校长。主要从事主事微生物学和生物化工领域的研究与教学工作。近年来,作为项目负责人已累计主持完成或正在实施的科研项目20多项,其中包括973项目课题1项、国家基金重点项目2项、国家863项目1项、国家基金面上项目7项、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1项、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资助计划项目1项、福建省科技计划重点项目2项、福建省海洋高新产业发展专项项目1项、福建省高校产学合作项目1项等。项目总经费约2000万元。发表期刊论文200多篇,会议论文100多篇,其中SCI收录140多篇(JCR一区刊物论文18篇),EI收录40篇,ISTP 收录3篇,发表教学论文10余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2项,公开美国发明专利2项,获得3次省部级科技奖。

蔡慧农,男,硕士,教授,主要从事食品微生物与发酵工程领域的研究与教学工作。2010年入选厦门市拔尖人才,2011年获厦门市劳动模范表彰,2013年获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表彰。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科技部科技人员服务企业项目,福建省科技厅重大产学研项目,福建省科技厅、发改委、海洋渔业厅等科技项目,厦门市科技局、海洋与渔业局科技项目等各级政府部门立项研究项目10项。第一完成人鉴定(评审)国内领先水平成果5项;获应用技术授权发明专利10项;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的研究论文40多篇。

倪辉,男、博士、教授,主要从事食品发酵和食品酶学领域的研究与教学工作。主持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海洋公益性行业科研项目、福建省高校产学合作科技重大项目。第一/通讯作者发表SCI收录论文14篇、EI收录论文9篇;第一成果完成人授权国家发明专利6项,美国专利1项,获福建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多项成果产业化应用,累计实现产值9亿多元。

肖安风,男、博士、教授,主要从事海洋与食品生物技术领域的科研与教学工作。在“天然虾青素的产业化发酵生产”、“蜜柚果汁脱苦酶的发酵生产及蜜柚精深加工技术”、“经济海藻绿色提取与深加工关键技术”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其中SCI论文20余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2项。获得福建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福建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厦门市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上海海洋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福建省紫金科技创新奖获得者。

朱艳冰,女,博士,教授,主要从事食品酶学、食品微生物学、水产品加工与综合利用领域的科研工作。

李利君,女、博士、教授,主要从事食品生物技术和酶工程领域的研究与教学工作。

黄高凌,女、硕士、副教授,主要从事分析化学和食品化学的科研与教学工作。

杨远帆,女、博士、副教授,主要从事食品加工与综合利用领域的研究与教学工作。

杜希萍,女、博士、副教授,主要从事天然产物的分离纯化、结构鉴定以及生物活性机理等方向的研究与教学工作。

姜泽东,男、博士、副教授,主要从事经济海藻精深加工技术和应用基础、海洋功能性食品等领域的研究与教学工作。

杨秋明,男、硕士、高级实验师,主要从事食品微生物发酵以及食品检测与安全方面的研究与教学工作。

伍菱,女、学士、实验师,主要从事微生物学实验与教学工作。

胡阳,女、硕士、实验师,主要从事食品分析检测方面的实验教学与研究工作。

陈艳红,女、硕士、实验师,主要从事食品安全与检测方面的实验教学工作。
三、创新领域
1、天然虾青素发酵法生产与应用及其产业化推进
天然虾青素是世界上最强的天然抗氧化剂,可有效清除细胞内的氧自由基,增强细胞再生能力,维持机体平衡和减少衰老细胞的堆积,由内而外保护细胞和DNA健康。
团队利用红法夫酵母发酵生产天然虾青素,综合运用基因工程育种技术、代谢调控发酵技术提高法夫酵母虾青素产量,积极实施产学研联合研究推进天然虾青素的发酵法生产与应用及其产业化开发,该研究成果获福建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代表性科研项目 |
立项部门 |
资助金额 (万元) |
法夫酵母JMU.MVP14虾青素提取物的主要类胡萝卜素构成及抗氧化特性研究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 |
23.7 |
新型健康养殖饲料添加剂——天然虾青素的产业化生产技术 |
福建省科技厅委 |
30 |
利用大宗海洋虾青素开发保健食品 |
南方海洋研究中心 |
267 |

发酵法生产天然虾青素

天然虾青素

成果转化签约仪式
2、蜜柚果汁脱苦酶发酵生产技术与蜜柚综合加工利用技术产业化应用推进
平和琯溪蜜柚至今已有500多年的栽培历史,早在清乾隆年间它就被列为朝廷贡品。琯溪蜜柚以皮薄多汁、清甜醇蜜、酸甜适中之优良品质而闻名古今中外,是许多消费者必备果品。
团队对琯溪蜜柚开展了榨汁技术、蜜柚果汁脱苦酶发酵生产技术、蜜柚果汁酶法脱苦技术、以及蜜柚果脯加工等项技术的研究,取得了一批蜜柚加工技术的研究成果,获得福建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厦门市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
代表性科研项目 |
立项部门 |
资助金额 (万元) |
福建特色柑橘类水果琯溪蜜柚有效成分的确定及增值利用途径探索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 |
262.4 |
黑曲霉柠檬苦素脱苦酶组分解析、作用机理及其脱苦柚子果汁的动力学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 |
75 |
黑曲霉α-L-鼠李糖苷酶的热稳定性、酶活性和底物适应性协同分子进化研究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 |
80 |
蜜柚果汁脱苦酶与脱苦蜜柚果汁产业化生产技术开发 |
国家科技部 |
40 |
蜜柚全果综合加工利用关键技术集成应用中试与试生产示范 |
福建省科技厅 |
40 |

琯溪蜜柚

合作企业果汁生产线


蜜柚果汁产品

媒体报道
3、海藻经济多糖改性酶的生产及其在海藻经济多糖深加工中应用研究
团队紧密围绕国家海洋战略计划,充分利用我省丰富的海洋资源,结合集美大学在海洋资源开发与利用研究领域的优势,对经济海藻多糖深入开展应用基础与应用技术研究。
团队通过对海藻经济多糖进行酶法改性处理,提高了海藻经济多糖经济价值,拓展了海藻经济多糖应用领域,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和广阔的市场前景,获福建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
代表性科研项目 |
立项部门 |
资助金额 (万元) |
协同进化假交替单胞菌芳香基硫酸酯酶热稳定性和琼脂硫酸酯水解活性的研究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 |
24 |
泡叶藻聚糖强免疫刺激活性低分子量降解片段结构和分子修饰的研究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 |
24 |
海洋红藻资源高值化综合利用技术 |
国家海洋局 |
83 |
经济海藻资源化利用与深加工重点实验室建设 |
南方海洋研究中心 |
413 |
利用海藻多糖替代明胶生产乳饮料稳定剂的关键技术开发及产业化应用 |
南方海洋研究中心 |
189 |
海藻经济多糖改性专用酶的生产及应用技术开发 |
南方海洋研究中心 |
190 |
琼脂糖及其改性产品产业化关键生产技术 |
南方海洋研究中心 |
142 |

团队与企业积极开展产学研联合研究

杨远帆副教授签署项目启动合同

蔡慧农教授向厦门市领导介绍海藻加工成果
四、团队取得的部分科研成果
团队近几年来鉴定/评审/验收国内领先水平科研成果8项,获得授权或受理的发明专利31项,发表学术论文200多篇,获福建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福建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1项,厦门市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科研成果转化至相关企业,创造经济价值超过6亿元,带动就业人数约2000余人。
1、获得奖项
获奖项目名称 |
奖项级别 |
颁奖机构 |
获奖人 |
虾青素发酵法生产技术 |
科技进步二等奖 |
福建省人民政府 |
蔡慧农等 |
柚苷酶的发酵生产及蜜柚整果综合深加工技术 |
科技进步二等奖 |
福建省人民政府 |
倪辉等 |
海藻经济多糖改性酶的发酵生产及应用技术开发 |
科技进步三等奖 |
福建省人民政府 |
肖安风等 |
蜜柚脱苦酶的发酵生产及其在蜜柚脱苦加工中的应用研究 |
科技进步二等奖 |
厦门市人民政府 |
倪辉等 |
琼脂精准提取及高值产品开发 |
科技进步二等奖 |
厦门市人民政府 |
倪辉等 |
虾青素的发酵法产业化生产项目 |
优秀转化项目 |
中国·福建项目成果交易会组委会 |
蔡慧农等 |
蜜柚果汁酶法脱苦技术及其在蜜柚综合加工中的应用 |
金奖 |
海峡两岸职工创新成果展组委会 |
黄高凌等 |
蜜柚果汁脱苦酶与脱苦蜜柚果汁产业化生产技术开发 |
优秀参展项目 |
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福建省教育厅 |
蔡慧农等 |
琯溪蜜柚深加工产业化发展关键技术的开发应用 |
产学研优秀项目 |
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漳州市人民政府 |
蔡慧农等 |
蜜柚深加工及其综合应用 |
金奖 |
福建省教育厅 福建省科学技术协会 |
蔡慧农等 |
2、主要授权专利
授权专利名称 |
专利号 |
发明人 |
Limonin Extraction Method |
US 9896477B2 |
倪辉等 |
一种低硫酸根含量琼脂的制备方法 |
ZL201610034213.5 |
姜泽东等 |
一种固定化K-卡拉胶酶及制备K-卡拉胶寡糖的方法 |
ZL201510336185.8 |
肖安风等 |
一种虾青素棕榈酸‑二十二碳二烯酸双酯的制备方法 |
ZL201610671242.2 |
杜希萍等 |
一种虾青素亚麻酸单酯的制备方法 |
ZL201610672023.6 |
杜希萍等 |
一种从茶花粉中快速分离 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的方法 |
ZL201510552232.2 |
杨远帆等 |
一种直接从发酵液中固定化单宁酶的方法 |
ZL201510339209.5 |
肖安风等 |
微泡菌属发酵生产褐藻胶裂解酶的培养基及其发酵方法 |
ZL201510084231.X |
肖安风等 |
一种从茶花粉中快速分离酪氨酸酶抑制剂的方法 |
ZL201510551691.9 |
杨远帆等 |
一种高粘度低熔点琼脂糖的制备方法 |
ZL201510258637.5 |
倪辉等 |
一种柠檬苦素的提取方法 |
ZL201410259115.2 |
倪辉等 |
一种从法夫酵母中分离纯化虾青素的方法 |
ZL201410058649.9 |
杜希萍等 |
一种增加柑橘类果汁中挥发性成分的方法 |
ZL201410097264.3 |
倪辉等 |
基于DNS分析实现柚苷酶催化柚皮苷的快速优化方法 |
ZL201310471799.8 |
肖安风等 |
五、经济价值与社会效益
团队借助高校的科研优势,积极开展食品、微生物以及酶工程相关的基础应用研究,并致力于推动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以促进行业科技进步和地方经济发展。团队的科技成果转化至相关企业,产生的经济效益超过10亿元,带动就业人口超过2000人。此外,团队注意人才培养,为相关企业培养急需技术人才,累计培养毕业研究生80余名。


团队所获部分奖励

团队成果获美国专利授权

2018届毕业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