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团队简介
水产品加工与贮藏工程研究团队现有教师18人,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5人,具有博士学位15人。团队负责人曹敏杰教授。
团队立足集美大学水产品深加工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围绕高效利用海洋生物资源,开展科学研究与产品应用。将基础研究成果与地方经济发展和国家需求紧密相连,取得了可喜成绩。近5年,团队成员主持和参与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40余项,发表论文200余篇(其中150余篇被SCI收录),授权发明专利30余项,获得福建省科技奖3项,相关成果应用于食品加工、生物技术、环境保护等领域,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影响。
团队教师潜心教书育人,已培养众多优秀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毕业生在工作岗位上普遍受到好评,积极引领学生参与创新创业,先后获“互联网+”、“挑战杯”、生命科学竞赛及食品学科竞赛多项国家级省级奖项,其中,“蚝壳惠民”获2021年第七届“互联网+”国赛金奖、2020年第十二届“挑战杯”国赛银奖等多个奖项。团队教师积极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已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10余所国内外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
二、团队成员简介

曹敏杰,集美大学副校长,日本长崎大学海洋生物化学博士,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兼任水产品深加工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国家贝类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中国水产学会水产加工与综合利用专业委员会委员,《Food Science and Human Wellness》、《Marine Life Science & Technology》、《食品科学》、《食品工业科技》等刊物编委。获福建省“优秀教师”,福建省“百千万人才工程”,厦门市“优秀留学回国人员”,厦门市“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
长期从事海洋生物资源高效利用、水产动物酶学、蛋白质化学及食品生物技术等领域的研究。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6项、“蓝色粮仓”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课题、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子课题等省部级科研项目30余项。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各类学术论文200余篇,其中,在J. Agri. Food Chem.;Food Chem.等食品科学研究领域有较高学术影响的SCI收录刊物发表130余篇。主讲课程:《生化分离工程》,《高级生物化学》,《水产品加工学》。

刘光明,集美大学研究生处处长,博士生导师,入选“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主要从事水产食品过敏原与抗过敏营养组分的应用基础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6项和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1项;以第一发明人获得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4件,转让并产业化应用专利成果3件;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SCI收录论文82篇(其中一区Top期刊论文46篇);获得2016年度福建省科技进步二等奖(排名第1)和2020年度福建省自然科学奖获得三等奖(排名第1);兼任《中国食品学报》编委、《食品工业科技》编委和中国食品科技学会理事等学术职务。主讲课程:《食品安全学》,《食品安全研究进展》,《功能性食品》。

翁武银,海洋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系主任,日本东京海洋大学应用生命科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Fisheries Science杂志编委。长期从事海洋食品加工及其副产物综合利用研究,主持十四五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子课题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项、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杰青项目1项等科研项目。发表学术研究论文百余篇,其中SCI收录60多篇;获26项国家发明专利授权,其中转让10项;获厦门市双百计划-领军型创业人才和福建省优秀教师荣誉称号;获福建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1项(排名第1)、中国发明创业奖•成果奖一等奖1项(排名第2)、福建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1项(排名第4)。主讲课程:《水产品加工与贮藏》,《食品物性学》。

刘翼翔,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营养与食品安全方向)博士,集美大学教授、博导,美国田纳西大学访问学者,集美大学青年拔尖人才,福建省“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主持及参与国家重点研发项目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福建省“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等各类科研项目20余项。在Food Hydrocolloid.、J. Agr. Food Chem.、Carbohyd. Polym.、Brit. J. Nutr.等学术期刊上发表研究论文70多篇,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17项,实现成果转让7项;获得中国商业联合会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1项(排名第一),参编学术专著2部,参与制定国家标准1项。Crit. Rev. Food Sci. Nutr.、J. Agr. Food Chem.、Food Funct.、Food Chem.、Mar. Drugs等学术期刊审稿人,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休闲食品分会理事、福建省科技厅/厦门市科技局专家库成员。研究方向:1.食品营养成分稳定与保持技术;2.食品成分相互作用与品质调控;3.天然活性产物开发与功效评价。

邱绪建,博士,副教授。主要从事海产食品质量与安全科研和教学工作,主持完成了两项省部级课题,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多项国家级课题。以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10篇。

杨燊,男,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水产腐败菌、病原菌防控及水产品深加工与综合利用等方向研究。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蓝色粮仓科技创新”重点专项子课题1项、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1项、横向课题及开放基金5项;近3年,以第一作者发表SCI收录论文7篇(JCR 1区6篇);第一发明人授权发明专利6项。集美大学学生创新创业团队负责人,指导学生参加专业竞赛,共获省级以上奖励20余项。

孙乐常,男,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海洋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系副主任、教工第一党支部书记,兼任福建省水产学会理事,厦门市海洋与水产学会理事,福建省鳗鲡协会专委会委员,Food Hydrocolloids、Fisheries Science、Process Biochemistry等国内外学术期刊审稿专家。主要从事水产品精深加工与高值化利用、水产蛋白功能改性、水产动物内源酶、鱼糜凝胶特性、藻类多糖胶体性质等领域的科研工作。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蓝色粮仓科技创新”重点专项子课题1项以及其他省市级、横向课题等项目5项,参与国家、省市级科研项目多项。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论文13篇,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7项。

林端权,男,副教授,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博士研究生。2021年10月于爱尔兰国立科克大学(University College Cork, UCC)获食品科学与技术博士学位。当前聚焦于海洋多肽的油水界面行为、基于乳液凝胶的食品减脂技术、海洋动物性蛋白与内源酶等相关领域研究。目前,共发表SCI论文10余篇,其中IF>10.0的论文2篇,ESI高被引论文1篇;申请发明专利6项;参与编写英文著作3部。

陈玉磊,女,1990年02月,理学博士,副教授。目前主要研究领域和研究兴趣为:蛋白酶对胶原蛋白降解特性、纳米抗体制备与应用等。已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基金委面上资助、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等课题,入选集美大学青年拔尖人才支持计划。以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11篇。

Aweya Jude Juventus(魏杰),男,讲师,Elsevier顾问小组成员,10余个杂志特约审稿人;主要从事水产品耐药性致病菌控制、宿主微环境对致病菌宏基因组的调控、海洋生物活性物质与人体免疫等方向研究。近5年,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SCI收录论文18篇,总影响因子超过100。

郝更新,男,讲师,中国科学院大学海洋生物学专业博士。承担食品质量管理学、水产品保鲜技术、微机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等本科课程。主要从事食品营养、活性物质及水产品加工等领域的科研工作。先后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项目3项。在国内外期刊发表学术论文8篇,其中以第一作者发表SCI学术论文5篇。研究方向:1.蛋白活性物质的研发及代谢吸收;2.水产品加工副产物的高值化利用开发。

任中阳,博士,讲师,硕士生导师,曾在新加坡国立大学访学一年。主要从事食品科学领域的科研与教学工作。目前主要研究构建包埋功能性成分的蛋白质乳液递送体系及水产品加工副产物的高值化利用开发。近年来,在国内外Food Hydrocolloids、Food Chemistry、LWT-Food Science and Technology、食品工业科技等食品类主流平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其中SCI收录8篇,ESI高被引论文1篇。申请发明专利7项。

石林凡,博士,讲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食品科学、功能碳水化合物等领域的科研工作。目前主要研究领域为水产品风味物质分析及水产品加工技术,淀粉聚集态结构、改性机理及其应用等,曾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访学一年。目前主持十四五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子课题、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福建省海洋功能食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开放研究基金等科研项目,并参与多项省部级课题。近五年在国内外食品类高水平期刊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其中以第一作者/通讯作者发表学术论文16篇,SCI收录10篇。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3件。

刘庆梅,女,农学博士。主要从事食品加工与安全、食品功能与营养等领域科研工作,目前主要研究领域和研究兴趣为:食品营养学研究、食物过敏的免疫学机制研究、海洋食物免疫调节功能及机制探究等。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青年基金项目、福建省教育厅中青年科技项目等科研项目,发表研究论文30余篇,其中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10篇,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项。

金日天,男,博士,讲师,主要从事水产品贮藏与保鲜、发酵过程中食品组分的相互作用及水产品深加工与综合利用等方向研究。近5年,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1项,以第一作者发表SCI收录论文5篇;第一发明人授权发明专利1项。

翁凌,硕士,高级实验师,创意餐饮主讲老师。指导食品工艺综合实验、食品感官分析、焙烤工艺学等实验课程。自2016年以来,指导学生参加“互联网+”、“挑战杯”、“生命科学”等创新创业大赛及“盼盼”等食品学科创新创意竞赛,获国赛奖26项,省赛奖26项。第七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国赛金奖项目“蚝壳惠民”指导老师。2020年获福建省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优秀工作者。2021年获集美大学优秀创新创业导师。

张凌晶,实验师,从事水产品加工与综合利用的科研与教学工作,主持或参与科研项目70余项,已发表学术研究论文80余篇,其中SCI收录8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5项,其中获授权专利10项。2010年获福建省科学技术奖三等奖(排名第五)、2015年获厦门科技进步奖三等奖(排名第五)、2016年获福建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排名第七)、2018年获学院“优秀党务工作者”。

章骞,男,实验师,负责“水产品深加工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的日常运行管理,开展科学技术研究、人才培养及社会服务工作。主持省教育厅中青年教师教育科研项目、平台开放基金项目、企业横向项目等科研项目6项,以项目主要成员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农业农村部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专项等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12项;发表论文18篇,其中SCI、EI收录8篇;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4件;科研成果获福建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海洋科学技术奖二等奖1项,中国商业联合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和二等奖各1项。

刘红,女,实验员,承担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生物工程、环境工程3个专业的有机化学实验课程,负责学院分析测试中心的日常管理及多台精密贵重仪器的管理与维护。主持福建省科技厅软科学项目1项,福建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开放基金项目2项,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文章8篇,其中EI收录3篇。
三、 团队主要研究方向及课题
1、水产动物蛋白酶学
以福建省主要海洋经济鱼类、贝类(鲍鱼、牡蛎)、甲壳类(对虾)、软体动物(海参)为对象,围绕水产品加工与贮藏过程中的品质劣变问题,筛选并鉴定关键内源性酶,研究其对水产品营养品质的影响机理,开发天然高效特异性酶抑制剂,建立基于内源性酶的营养品质调控技术;系统开展酶学基础研究,利用基因工程技术与生物信息学手段,开发新型海洋酶制剂。
2、水产食品加工与安全的应用基础研究
重点研究我国常见经济水产品主要过敏原蛋白的理化特性及免疫学机理;探讨不同加工方式对过敏原致敏性的影响,研发过敏原危害消除技术,探究海洋天然产物的免疫调节功能及抗过敏机制;,筛选多靶点特异性高亲和力抗体,为过敏性疾病诊断、水产品加工、食品安全与品质控制提供技术支撑。
3、水产品精深加工及副产物综合利用
围绕鱼、贝、虾蟹、藻等水产类原料,研究新型冷杀菌技术、生物酶法、多物理场改性、3D打印技术、高压乳化技术、纳米包埋技术、蛋白重组技术等现代技术在膳食产品、营养健康干预食品、营养方便食品、预制菜肴制品、个性化鱼糜制品等新食品开发中的应用,系统开展食品营养与健康、食品物性科学、食品组分互作、口腔加工与感官科学、营养品质变化与调控的机理研究;以牡蛎、鲍鱼、杂色蛤、珍珠蚌等加工副产物为原料,利用生物酶解技术、多物理场改性、膜分离技术、柱层析技术等手段开发贝壳基土壤改良剂、天然调味品、生物活性肽、天然牛磺酸、生物酶制剂等高附加值产品,实现水产品精深加工与资源全利用。
四、 代表性科研项目
序号 |
项目来源 |
项目编码 |
项目名称 |
1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
U1405214 |
蟹类食品加工中过敏性消减的生物学基础及安全检测 |
2 |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课题 |
2018YFD0901004 |
水产品加工过程中主要组分的变化规律及对营养品质的影响机制 |
3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 |
31471640 |
鲍鱼肌肉质构与呈味变化相关蛋白酶的鉴定、分离与分子克隆 |
4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 |
31271838 |
海参体壁自溶关键蛋白酶及其作用机理研究 |
5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 |
31071519 |
基质金属蛋白酶对鱼类肌肉胶原蛋白的作用机理研究 |
6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 |
31571835 |
鲍鱼肌肉蛋白特性及其变化对产品品质影响机制的研究 |
7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 |
31271984 |
鱼类明胶蛋白基可食性包装膜的基础研究 |
8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 |
32072336 |
贝类原肌球蛋白的α2超螺旋结构变化与致敏性消减研究 |
9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 |
20872049 |
鲢鱼肌肉内源性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的特性研究 |
10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 |
31871720 |
甲壳类水产品肌浆蛋白中过敏原致敏性消减的分子机理 |
11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 |
31171660 |
蟹类精氨酸激酶的过敏性及其构效关系研究 |
12 |
农业部国家贝类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 |
CARS-49-2021 |
贝类副产物综合利用 |
13 |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子课题 |
2019YFC1605003-3 |
食物过敏特征肠道微生物对膳食成分的应答规律研究 |
14 |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 |
2019YFD0901703 |
水产品加工储运过程中典型化学危害物消减控制技术 |
15 |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子课题 |
2020YFD0900900 |
水产糖基及小分子生物活性成分利用关键技术研发与应用 |
16 |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 |
2020YFD0900904-01 |
海藻大分子活性成分加工技术与产品研发 |
17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 |
31501518 |
丝氨酸蛋白酶诱导的蓝圆鲹ISP分离蛋白凝胶劣化与作用机理研究 |
18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 |
31702372 |
基质金属蛋白酶1(MMP-1)在皱纹盘鲍抗弧菌免疫中的作用机理研究 |
19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 |
32001695 |
基于Tregs途径探究龙须菜硫酸寡糖抗食物过敏的作用机理 |
20 |
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杰青项目 |
2020J06024 |
基于RPE细胞吞噬功能调控的岩藻黄素视力保护机制 |
21 |
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杰青项目 |
2019J02013 |
鱼胶原的热特性、成膜特性及其应用研究 |
五、代表性成果
(1)论文
[1] Yang Y, He XR, He SG, et al., Two allergens from Scylla paramamosain share common epitopes showed different allergenic potential in Balb/c mice.Food Chemistry, 2022, 371, 131132.
[2] Li M, Xia F, Chen Y, et al.,Two hypo-allergenic derivatives lacking the dominant linear epitope of Scy p 1 and Scy p 3.Food Chemistry. 2022, 373:131588.
[3] Han XY, Bai TL, Yang H, et al., Reduction in allergenicity and induction of oral tolerance of glycated tropomyosin from crab[J].Molecules, 2022, 6(27), 2027.
[4] Liu QM, Zhou Y, Ma L, et al., Sulfate oligosaccharide ofGracilaria lemaneiformismodulates type 1 immunity by restraining T cell activation[J].Carbohydrate Polymers, 2022, 288: 119377.
[5] He XR, Yang Y, Kang S, et al., Crystal structure analysis and IgE epitope mapping of allergic predominant region inScylla paramamosainfilamin C, Scy p 9[J].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Food Chemistry, 2022, 70(4): 1282-1292.
[6] Liu M, Huan F, Li M, et al., Mapping and IgE-binding capacity analysis of heat / digested stable epitopes of mud crab allergens.Food Chemistry. 2021, 344: 128735.
[7] Chen YY, Li MS, Yun X, et al., Site-directed mutations of calcium-binding sites contribute to reducing the immunoreactivity of the EF-hand sarcoplasmic calcium-binding protein inScylla paramamosain.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Food Chemistry, 2021, 69(1): 428-436.
[8] Liu M, Han TJ, Huan F, et al., Effects of thermal processing on the allergenicity, structure, and critical epitope amino acids of crab tropomyosin.Food&Function, 2021, 12(5): 2032-2043.
[9] Liu M, Huan F, Han TJ, et al., Combination processing method reduced IgE-binding activity ofLitopenaeus vannameiby modifying lysine, arginine, and cysteine on multiple allergen epitopes.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Food Chemistry, 2021, 69(16): 4865-4873.
[10] Liu Q, Zhou Y, Gao Y, et al., DegradedPorphyra haitanensissulfated polysaccharide relieves ovalbumin-induced food allergic response by restoring the balance of T helper cell differentiation.Food&Function, 2021, 12(10): 4707-4719.
[11] Bai TL, Han XY, Li MS, et al., Effects of the Maillard reaction on the epitopes and immunoreactivity of tropomyosin, a major allergen in Chlamys nobilis.Food&Function, 2021, 12(11): 5096-5108.
[12] Yang S, Yuan ZJ, Aweya JJ, et al., Low-intensity ultrasound enhances the antimicrobial activity of neutral peptide TGH2 against Escherichia coli.Ultrasonics Sonochemistry, 2021, 77, 105676
[13] Han TJ, Huan F, Liu M, et al., IgE epitopes analysis of sarcoplasmic-calcium-binding protein, a heat-resistant allergen inCrassostrea angulata.Food&Function, 2021, 12(18):8570-8582.
[14] Huan F, Han TJ, Liu M, et al., Identific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Crassostrea angulata arginine kinase, a novel allergen that causes cross-reactivity among shellfish.Food&Function, 2021, 12(20): 9866-9879.
[15] Chen YY, Li MS, Liu M, et al., Linear Epitopes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Immunoglobulin G (IgG)/Immunoglobulin E (IgE)-Binding Capacity of Scy p 4.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Food Chemistry, 2021, 69(43):12870-12879.
[16] Ji NR, Han XY, Yu CC, et al., Analysis of Immunoreactivity of α/α2-Tropomyosin from Haliotis discus hannai, Based on IgE Epitopes and 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s.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Food Chemistry, 2021, 69(50):15403-15413.
[17] Chen YL, Tao ZP, Zhang MG, et al. Identification of a chitinase from the hepatopancreas of Chinese black sleeper (Bostrychus sinensis)[J].Acta Oceanologica Sinica, 2021, 40(6): 50-60.
[18] Yan LJ, Sun LC, Cao KY, et al. Type I collagen from sea cucumber (Stichopus japonicus) and the role of matrix metalloproteinase-2 in autolysis[J].Food Bioscience, 2021, 41: (100959).
[19] Sun LC, Du H, Wen JX, et al. Physicochemical properties of acid‐soluble collagens from different tissues of large yellow croaker (Larimichthys crocea)[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Food Science & Technology, 2021, 56(10): 5371-5381.
[20] Li WY, Li Y, Chen YL, et al. Characterization and crystal structure of prolyl endopeptidase from abalone (Haliotis discus hannai)[J].Food Chemistry, 2020, 333: (127452).
[21] Liu QM, Zhang YF, Shu ZD, et al., Sulfated oligosaccharide ofGracilaria lemaneiformisprotect against food allergic response in mice by up-regulating immunosuppression.Carbohydrate Polymers. 2020, 230: 115567.
[22] Yang Y, Yan HF, Zhang YX, et al., Expression and epitope identification of myosin light chain isoform 1, an allergen inProcambarus clarkii.Food Chemistry. 2020, 317: 126422.
[23] He XR, Cheng YM, Yang Y, et al., Cloning, expression and comparison of the properties of Scy p 9, aScylla paramamosainallergen.Food & Function, 2020, 11(4): 3006-3019.
[24] Han TJ, Liu M, Huan F, et al., Identification and cross-reactivity analysis of sarcoplasmic-calcium-binding protein: A novel allergen inCrassostrea angulata.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Food Chemistry, 2020, 68(18):5221-5231.
[25] Yang S, Li J, Aweya JJ, et al., Antimicrobial mechanism ofLarimichthys croceawhey acidic protein-derived peptide (LCWAP) against Staphylococcus aureus and its application in milk.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Food Microbiology, 2020, 335: 108891.
[26] Yang S, Dong YT, Aweya JJ, et al., Antimicrobial activity and acting mechanism ofTegillarca granosahemoglobin-derived peptide (TGH1) againstVibrio parahaemolyticus.Microbial Pathogenesis, 2020, 147: 104302.
[27] Yang S, Dong YT, Aweya JJ, et al., A hemoglobin-derived antimicrobial peptide, LCH4, from the large yellow croaker (Larimichthys crocea) with potential use as a food preservative,LWT - Foo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20, 131: 109656.
[28] Shu Z, Liu Q, Xing C, et al., Viridicatol Isolated from Deep-Sea Penicillium Griseofulvum Alleviates Anaphylaxis and Repairs the Intestinal Barrier in Mice by Suppressing Mast Cell Activation.Marine Drugs, 2020, 18(10): E517.
[29] Zhang YF, Shu ZD, Liu QM, et al., Nevadensin relieves food allergic responses and passive cutaneous anaphylaxis in mice through inhibiting the expression of c-Kit receptors.Food & Function, 2020, 11(12): 10375-10385.
[30] Sun LC, Lin YC, Liu WF, et al. Effect of pH shifting on conformation and gelation properties of myosin from skeletal muscle of blue round scads (Decapterus maruadsi)[J].Food Hydrocolloids, 2019, 93: 137-145.
[31] Chen YL, Li WY, Hu JJ, et al. Nucleus-translocated matrix metalloprotease 1 regulates innate immune response in Pacific abalone (Haliotis discus hannai)[J].Fish & Shellfish Immunology, 2019, 84: 290-298.
[32] Yang Y, Liu GY, Yang H, et al. Crystal structure determination ofScylla paramamosainarginine kinase, an allergen that may cause cross-reactivity among invertebrates.Food Chemistry, 2019, 271, 597-605.
[33] Yang Y, Hu MJ, Jin TC, et al., A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the allergenicity and IgE epitopes of myosinogen allergens inScylla paramamosain.Clinical and Experimental Allergy, 2019,49(1): 108-119.
[34] Liu B, Liu QM, Li GL, et al., The anti-diarrhea activity of red algae-originated sulphated polysaccharides on ETEC-K88 infected mice.RSC Advances, 2019, 9: 2360-2370.
[35] Zhang YF, Liu QM, Gao YY, et al., Attenuation of allergic responses following treatment with resveratrol in anaphylactic models and IgE-mediated mast cells.Food & Function, 2019, 10(4): 2030-2039.
[36] Mei XJ, Li MS, Yang Y, et al., Reducing allergenicity to arginine kinase from mud crab using site-directed mutagenesis and peptide aptamers.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Food Chemistry, 2019, 67 (17): 4958-4966.
[37] Liu M, Liu SH, Han TJ, et al., Effects of thermal processing on digestion stability and immunoreactivity of theLitopenaeus vannameimatrix.Food & Function, 2019, 10(9): 5374-5385.
[38] Li MS, Xia F, Liu M, et al., Cloning, Expression, and Epitope Identification of Myosin Light Chain 1: An Allergen in Mud Crab.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Food Chemistry, 2019, 67(37): 10458-10469.
[39] Han J, Liu B, Liu QM, et al., Red algae sulfated polysaccharides effervescent tablets attenuated ovalbumin-induced anaphylaxis by up-regulating regulatory T cells in Mouse Models.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Food Chemistry, 2019, 67(43): 11911-11921.
[40] Zhang YF, Liu QM, Liu B, et al., Dihydromyricetin inhibited ovalbumin-induced mice allergic responses by suppressing the activation of mast cells.Food & Function, 2019, 10(11): 7131-7141.
[41] Liu QM, Zhang YF, Gao YY, et al., Coumarin alleviates ovalbumin-induced food anaphylaxis in a mouse model by affecting mast cell function.Food & Function, 2019, 10(10): 6767-6778.
[42] Xia F, Li MS, Liu QM, et al., Crystal Structure Analysis and Conformational Epitope Mutation ofTriosephosphate Isomerase, a Mud Crab Allergen.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Food Chemistry, 2019, 67(46): 12918-12926.
(2)专利
专利名称 |
专利号 |
所有发明人 |
一种低温酶解牡蛎肉制备低糖低盐牡蛎肽的方法 |
ZL 201610817228.9 |
曹敏杰,章骞 |
一种藻红蛋白ACE抑制肽的制备方法 |
ZL 201410251613.2 |
曹敏杰,伍强,蔡秋凤,付晓苹,翁凌,刘光明 |
一种藻红蛋白标记抗STI抗体、制备方法及其用途 |
ZL201310019802.2 |
曹敏杰,蔡秋凤,沈建东,江韬玲,刘光明,苏文金 |
一种天然牛磺酸制备方法 |
ZL20151009440.1 |
曹敏杰,章骞,崔璨,刘光明,蔡秋凤 |
一种从鲍鱼内脏中提取天然牛磺酸的简易方法 |
ZL201310283654.5 |
曹敏杰,章骞,蔡秋凤,刘光明,张凌晶 |
一种利用对虾加工下脚料生产低分子量胶原蛋白肽的方法 |
ZL201210307372.X |
曹敏杰,阮密密,蔡秋凤 |
绿豆胰蛋白酶抑制剂的分离纯化方法及在鱼糜制品生产中的应用 |
ZL201110215634.5 |
曹敏杰 |
一种回收鱼糜漂洗水中水溶性蛋白的方法 |
ZL 201210238752.2 |
曹敏杰,孙乐常,蔡秋凤,刘光明 |
低盐鱼酱油的生产方法 |
ZL201010267300.8 |
曹敏杰,翁武银,刘光明,苏文金 |
一种鱼子罐头的加工方法 |
ZL 201410045537.X |
刘光明、刘妍妘、曹敏杰、张凌晶、胡家伟 |
一种低过敏性蟹肉松的加工方法 |
ZL 201510807418.8 |
刘光明,费丹霞,曹敏杰,张凌晶,孙乐常 |
一种拟穴青蟹致敏蛋白的编码基因及其应用 |
ZL 201910816345.7 |
刘光明; 何欣蓉; 杨阳; 张永霞; 刘红; 曹敏杰 |
一种红藻低聚糖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
ZL 201811073476.2 |
刘光明; 张亚芬; 刘庆梅; 刘红; 刘波; 韩晶 |
拟穴青蟹致敏蛋白Scy p 4的突变体及其应用 |
ZL 201910864362.8 |
刘光明,陈一瑜,胡梦君,李梦思,韩欣宇 |
一种抗过敏高纯度R-藻蓝蛋白的制备方法 |
ZL 201310015463.0 |
刘光明,王有朝,曹敏杰 |
一种抗过敏紫菜多糖的制备方法 |
ZL 201310424569.6 |
刘光明,时超岚,曹敏杰 |
一种低过敏性蟹肉罐头的加工方法 |
ZL 201010502647.6 |
刘光明,余惠琳,曹敏杰 |
一种降低鲭鱼罐头中组胺的加工方法 |
ZL 201310645504.4 |
刘光明,胡家伟,曹敏杰 |
江篱即食方便食品的生产方法 |
ZL 201410547569.X |
翁武银,陈俊,叶燕军,张瑞婷 |
食品级蛋白膜的制备方法 |
ZL 201710054870.0 |
翁武银,郑佩珊 |
一种调节肠道菌群和防治食物过敏的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
ZL202010095838.9 |
刘翼翔 |
一种抗过敏硫酸多糖及其制备方法和用途 |
ZL 202010024128.7 |
刘翼翔 |
一种虾、蟹诱饵及其制备方法 |
ZL 201510490168.X |
孙乐常,曹敏杰,章骞,蔡秋凤,赵雪冰,刘光明,张凌晶 |
一种大黄鱼血红蛋白抗菌肽及其应用 |
ZL 202010206808.0 |
杨燊,董玉婷,李健,袁紫金,倪辉 |
一种海参保鲜剂及用途 |
ZL 201510773276.8 |
翁凌,曹敏杰,章骞,孙乐常,蔡秋凤,刘光明 |
一种海参肠处理方法以及应用该方法获得的海参肠产品质量 |
ZL 201610685913.0 |
章骞,曹敏杰 |
一种天然牛磺酸与合成牛磺酸的鉴别方法 |
ZL 201610159099.9 |
章骞,曹敏杰,林峰,崔璨,蔡秋凤 |
一种利用牡蛎和杂色蛤蒸煮液制备海鲜调味粉的方法 |
ZL 201510779103.7 |
章骞,曹敏杰,沈建东,刘光明 |
(3)科技奖
获奖项目名称 |
奖项级别 |
颁奖部门 |
获奖人 |
海洋食品过敏及调控机理的研究 |
福建省自然科学奖三等奖(2020年) |
福建省人民政府 |
刘光明,曹敏杰,刘庆梅,韩欣宇,刘红 |
海产鱼类罐头食品加工技术的集成创新与应用 |
福建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2016年) |
福建省人民政府 |
刘光明,曹敏杰,黄松江,李钰金,苏文金,蔡秋凤,张凌晶 |
水产食品过敏原的基础研究 |
福建省自然科学奖三等奖(2014年) |
福建省人民政府 |
刘光明,曹敏杰,苏文金,蔡秋凤 |
鱼糜制品中大豆蛋白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应用 |
厦门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2015年) |
厦门市人民政府 |
曹敏杰,刘光明,蔡秋凤,沈建东,张凌晶,王美贵,陈江平,卞智英 |
鱼类肌肉蛋白酶及其内源性抑制剂的研究 |
福建省自然科学奖三等奖(2011年) |
福建省人民政府 |
曹敏杰,苏文金,刘光明 |
鲍远缘杂交育种技术与产业化应用 |
福建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022年) |
福建省人民政府 |
柯才焕,游伟伟,骆轩,李东昌,曹敏杰,章骞,黄妙琴,柯津伟 |
鱼类加工下脚料多元化利用技术 |
福建省科学技术三等奖 (2017年) |
福建省人民政府 |
翁武银,苏文金,陈俊,刘光明,吴婧娜 |
鳗鲡绿色养殖与高值化加工关键技术及应用 |
中国发明创业奖•成果奖一等奖(2020年) |
中国发明协会 |
江兴龙,翁武银,刘利平,陈庆堂,李忠琴,吴樟强 |
福建特色海洋生物高值化开发技术与产业化应用 |
福建省科学技术一等奖 (2022年) |
福建省人民政府 |
刘智禹,洪碧红,吴靖娜,翁武银,乔琨,陈贝,熊何健,苏永昌,刘淑集,蔡水淋. |
(4)教学成果奖
获奖项目名称 |
奖项级别 |
颁奖部门 |
获奖人 |
地方高校开放式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与实践 |
福建省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
福建省教育厅 |
李清彪、曹敏杰、杨神化、庄惠龙、蔡伟清、张晖怀、杨淑林、宁 芸 |
以嘉庚精神为引领,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探索与实践 |
福建省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
福建省教育厅 |
苏文金,辜芳昭,郑志谦,曹敏杰,晏卫根,蔡伟清,林斯丰,梁振坤 |
食品安全专业方向核心课程体系的建设与改革实践 |
福建省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
福建省教育厅 |
刘光明,黄志勇,彭爱红,周常义、杨燊 |
五、服务社会
(1)科技特派员
技术服务名称 |
类别(个人/) |
服务地区 |
服务时间 |
蚝壳惠民 |
团队 |
福建省诏安县 |
2021年- |
蚝壳惠民 |
曹敏杰 |
福建省诏安县 |
2021年- |
(2)企业合作
序号 |
企业名称 |
1 |
福建安井食品股份有限公司 |
2 |
宏东渔业股份有限公司 |
3 |
福建紫山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4 |
福建中新永丰实业有限公司 |
5 |
晨洛(福州)食品有限公司 |
6 |
福州源丰海洋科技有限公司 |
7 |
福建海文铭海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
8 |
葛兰瑞克厦门食品科技有限公司 |
9 |
厦门美拉德食品科技有限公司 |
10 |
厦门魔角兽科技有限公司 |
11 |
福建玛塔生态科技有限公司 |
12 |
厦门市波生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
13 |
厦门银祥集团有限公司 |
六、人才培养
(1)代表性学生竞赛获奖

第七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金奖

第十二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银奖

第七届福建省“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金奖

CULSC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竞赛(2021,创新创业类)二等奖

第四届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创新创业大赛二等奖(创新类)

第七届“萌番姬杯”国际大学生农业创新创业大赛最佳创业团队


第八届盼盼食品杯烘焙食品创意大赛二等奖 2018年康师傅校园创意吃法大赛三等奖


第九届盼盼食品杯烘焙食品创意大赛第九届盼盼食品杯烘焙食品创意大赛三等奖
一等奖、最佳外观奖


第十届盼盼食品杯烘焙食品创意大赛第二届安琪酵母杯大学生创意食品竞赛
二等奖三等奖


第十一届盼盼食品杯烘焙食品创意大赛 2020年度恒顺香醋杯学生创意大赛
三等奖二等奖
(2)部分优秀毕业论文
序号 |
年份 |
学生 |
指导老师 |
论文题目 |
类型 |
1 |
2006 |
郭川 |
苏文金、曹敏杰 |
PRRS病毒GP5的基因序列分析及其重组蛋白的应用研究 |
硕士 |
2 |
2007 |
付晓苹 |
曹敏杰 |
红毛藻及坛紫菜藻红蛋白的分离纯化与相关性质的研究 |
硕士 |
3 |
2008 |
卢宝驹 |
曹敏杰 |
鳜鱼胰蛋白酶分离纯化、性质鉴定及分子克隆 |
硕士 |
4 |
2008 |
伍久林 |
曹敏杰 |
鲤鱼肌肉金属蛋白酶的分离纯化与性质分析 |
硕士 |
5 |
2009 |
吴国平 |
曹敏杰 |
真鲷肌肉中蛋白酶及其抑制剂的研究 |
博士 |
6 |
2009 |
吴涛 |
曹敏杰 |
黄鳝和欧洲鳗鲡胃蛋白酶原的分离纯化与酶的性质研究 |
硕士 |
7 |
2011 |
钟婵 |
曹敏杰 |
蓝圆鲹组织蛋白酶及激肽原对鱼糜凝胶的作用 |
硕士 |
8 |
2014 |
江韬玲 |
曹敏杰 |
鱼糜制品中大豆蛋白的检测 |
硕士 |
9 |
2014 |
郑温翔 |
翁武银 |
鱼糜低温凝胶技术的研究 |
硕士 |
10 |
2014 |
郑惠彬 |
翁武银 |
鱼鳞明胶的提取及其成膜性能的研究 |
硕士 |
11 |
2015 |
伍强 |
曹敏杰 |
藻红蛋白生物活性肽的分离纯化及其性质分析 |
硕士 |
12 |
2015 |
张永霞 |
刘光明 |
克氏原螯虾新型过敏原的鉴定与性质研究 |
硕士 |
13 |
2015 |
杨阳 |
刘光明 |
拟穴青蟹过敏原精氨酸激酶的抗原表位分析研究 |
硕士 |
14 |
2015 |
唐兰兰 |
翁武银 |
淡水鱼皮胶原特性及其蛋白膜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
硕士 |
15 |
2015 |
陈书霖 |
翁武银 |
罗非鱼皮明胶α亚基成膜特性的研究 |
硕士 |
16 |
2016 |
刘庆梅 |
刘光明 |
龙须菜硫酸多糖抗食物过敏活性的研究 |
硕士 |
17 |
2017 |
胡健健 |
曹敏杰 |
皱纹盘鲍丝氨酸蛋白酶的基因克隆、体外表达及其免疫调控作用 |
硕士 |
18 |
2018 |
闵娟 |
刘光明 |
马鲛鱼的生物胺控制与保鲜方法研究 |
硕士 |
19 |
2019 |
刘波 |
刘光明 |
坛紫菜硫酸多糖和龙须菜硫酸多糖的抗腹泻活性研究 |
硕士 |
20 |
2019 |
刘庆梅 |
苏文金、刘光明 |
海洋来源的龙须菜硫酸寡糖和Butyrolactone-Ⅰ的抗食物过敏活性研究 |
博士 |
21 |
2019 |
林怡晨 |
孙乐常 |
蓝圆鲹ISP分离蛋白凝胶劣化内在机理及应用研究 |
硕士 |
22 |
2020 |
陈宏 |
曹敏杰 |
牡蛎DPP-IV抑制肽的分离纯化及其作用机理研究 |
硕士 |
23 |
2020 |
刘萌 |
刘光明、翁武银 |
热加工影响拟穴青蟹肌肉过敏原致敏性及其分子机理研究 |
博士 |
24 |
2020 |
谢少浩 |
曹敏杰 |
牡蛎壳土壤调理剂对西红柿品质的改良作用 |
本科 |
25 |
2022 |
谢渊 |
曹敏杰 |
绿豆胰蛋白酶抑制剂(MBTI)对虾品质影响及产业化应用 |
本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