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团队简介
食品安全快速检测及智能加工团队致力于开展食品质量与安全的无损快速检测新方法、新技术和新装备研发。团队融合光谱学、免疫学、材料学和分子生物学等现代技术针对闽台特色食品农产品中农残、微生物、重金属等主要安全指标建立了一系列高灵敏、高特异性的检测方法。针对食品加工中人力成本高、智能化程度低的瓶颈问题,基于光电传感和信息融合技术实现食品加工过程品质指标的在线监测和传统加工工艺的智能化控制。团队发挥技术优势,积极寻求产学研合作,加速创新成果产出的同时着眼于科技成果的高效转化,推动地方经济发展,为企业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也为相关部门和研究机构培养了一批高素质技术型人才。
团队由包括带头人陈全胜教授在内的10人组成,其中教授/副教授6人,博士学位10人,包括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科技部人才推进计划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江苏省333人才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福建省高校新世纪优秀人才、Clarivate全球高被引学者和Elsevier中国高被引学者。近年来承担了包括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重大平台建设项目、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福建省科技计划重点项目等国家级或省部级项目50余项,累计科研经费达4000余万元。发表学术论文400余篇,累计授权发明专利60余项,其中20多项成果已在10多家企业成功转化和应用,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效益。成果先后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江苏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教育部技术发明奖一等奖、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二等奖、中国轻工业联合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等省部级相关科技奖励10余项。
2、团队主要成员简介
陈全胜,教授,博导,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现任集美大学海洋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院长,主要从事食品质量安全快速无损检测与智能化加工装备研发。近年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重大平台资助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含面上项目5项,青年项目1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任务以及其它国家或部省级项目30余项,出版中英文学术著作5部,以第一/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300余篇(其中,IF>10论文30余篇),论文累计SCI他引10000余次,个人H指数53;累计授权发明专利50余件(含国际专利4件),成果先后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江苏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和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二等奖等;个人先后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Elsevier中国高被引学者、Clarivate全球高被引学者、ProSPER.Net-Scopus Young Scientist Award、中国青年科学之星和江苏省333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等国内外奖励和荣誉。
陈晓梅,女,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食品安全快速检测新技术和新方法的研发工作,侧重新型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化学/生物传感应用。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含面上项目2项,青年项目1项)及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等项目13项。相关成果已在J.Am. Chem. Soc., Carbon, Biosens.Bioelectron.等国际SCI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论文被SCI期刊引用4000余次,单篇最高引用700余次,论文H指数30,授权专利4件,参编学术专著2部。先后入选“福建省高校杰出青年科研人才培育计划”、“福建省高校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福建省特支“双百计划”—青年拔尖创新人才”。
黄志勇,教授,研究领域包括色谱-质谱联用技术、重金属稳定同位素标记技术、分子印迹技术、核酸适配体技术和纳米技术等,主要针对食品中重金属、农兽药残留、生物毒素和水产品新鲜度等开展快速检测方法的基础和应用研究。长期从事食品安全领域的教学和科研工作,承担食品分析、仪器分析、无机及分析化学等本科课程和现代仪器分析等研究生课程的教学工作。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福建省科技计划重点项目、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及厦门市科技项目等10余项。迄今已在国内外核心刊物上发表研究论文近160篇,其中SCI收录80余篇。获授权发明专利4件。获厦门市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2004年被评为厦门市优秀教师,2008年福建省“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省级人选。
林郑忠,教授,集美大学海洋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化学教研室主任。主要研究内容是利用荧光、比色等方法进行食品中有毒有害成分的快速分析。研究成果发表在Food Chemistry、Reactive and Functional Polymers,Analytica Chimica Acta等知名期刊。获“食品专业基础化学课程体系的教学改革与实践”教学成果一等奖。
张芹,副教授,2006年至今任教于集美大学海洋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2016/9-2017/9美国麻塞诸塞州立大学食品科学系访问学者。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福建省高校杰出青年科研人才培训计划项目等8项。近些年来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国外、国内核心刊物上正式发表研究论文20篇,其中SCI收录论文14篇,收录论文发表在杂志J. Am. Chem. Soc.、Inorg.Chem.等刊物上。授权国家发明专利4项,公开国家专利3项。2011年获得福建省教育厅杰青人才培育项目。
洪诚毅,副教授,集美大学海洋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纳米生物传感、食品安全分析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发表SCI论文20余篇,其中第一作者/通讯作者论文13篇,被引用800余次。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1项,福建省自然基金青年项目1项,,参与多项国家级项目。
陈清敏,博士,讲师。2021年1月毕业于江南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获工学博士学位。2021年4月至今任职于集美大学海洋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2018.10-2020.10在美国康奈尔大学作为联培博士生,从事基于噬菌体工程的食源性致病微生物快速检测研究。研究成果发表在J Food Eng等SCI期刊上,授权美国发明专利1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1项。
焦天慧,博士,讲师。2021年6月取得江苏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工学博士学位。2021年7月至今任职于集美大学海洋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研究工作主要包括食品有害因子快速检测技术及装备开发、食品资源高值化利用等,研究成果发表在Food Chemistry、Analytical Chemistry、Sensors and Actuators B: Chemical等期刊,授权国家发明专利3项。福建省自然基金青年项目1项。
魏洁,博士,讲师。主要从事核酸纳米技术在生物传感、食品安全检测等方面的研究。累计发表SCI论文9篇,其中以第一作者在Angew. Chem. Int. Ed.,Nucleic Acids Res., Chem. Sci.等国际权威期刊共发表学术论文3篇。申请专利2项,已获授权1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1项,福建省自然基金青年项目1项,参与其它国家级项目3项。
钟慧萍,女,理学博士,讲师。主要从事食品安全检测分析方面的教学和研究工作。主持一项省级基金项目,参与多项国家级和省部级项目。承担课程:《无机与分析化学》、《有机化学》、《普通化学》。
3、团队主要研究方向
1)食品品质无损在线监测技术及智能化装备研发
针对食品农产品在采收、储运以及加工过程中内部品质指标难获取的难点问题,基于近红外、高光谱等无损检测技术实现了食品农产品品质指标的快速无损检测。在此基础上对海量光谱进行发掘,确定了不同品质指标的特征谱带归属,并基于深度学习手段构建快速检测模型,实现食品农产品品质的快速现场化检测和加工过程在线监测。针对现有加工设备智能化程度低、产品稳定性差等问题,开发了一系列小型化光谱模块对现有食品加工装备进行智能化升级,结合模糊控制理论和多元预测模型实现了食品品质指标的实时感知以及加工参数的在线控制,有效降低了人力投入和操作误差,显著提升了产品品质稳定性。


2)食品危害因子快速检测技术开发
围绕食品复杂基质中痕量污染物的快速检测新原理和新方法,融合生命、信息和纳米等多学科交叉知识,开展四个方面的研究工作(图1):(1)提出金属纳米粒子功能化石墨烯新方法,解明电化学传感新机制,实现对食品中特定污染物的信号放大,提高方法的灵敏度,解决“测不出”的问题;(2)利用分子印迹物及免疫抗体,结合低背景的电致化学发光(ECL)、光电化学(PEC)及室温磷光(RTP)方法,实现对复杂食品基质中分析物的选择性富集和灵敏检测,解决“测不准”的问题;(3)利用掺杂改性、局域表面等离子共振(SPR)技术,拓展材料模拟酶性能,构建无酶检测体系,提高传感信号的稳定性,解决“测不稳”的问题;(4)采用多电位溶出及多荧光标记手段,实现对多种食品污染物的同步分析检测,解决“测不快”的问题。

4、团队代表性成果
1)代表性项目
序号 |
项目名称 |
项目来源 |
资助金额 (万元) |
1 |
海洋生物资源高值化利用及功能评价共享平台 |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重大项目 |
2400 |
2 |
基于显微多模态光谱融合技术的食用油中AFB1快速免标记检测机理研究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31772063 |
58 |
3 |
单晶表面上核壳纳米粒子SERS效应对同系抗生素的分子识别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32242417 |
53 |
4 |
水产品中痕量化学污染物的aTFs/UCNPs柔性纳米传感快速高灵敏检测机理研究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32272414 |
53 |
5 |
基于视觉和嗅觉传感器融合的红茶发酵过程在线监测研究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31471646 |
88 |
6 |
基于跨感知仿生传感器融合的食品智能化感官检验研究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31271875 |
88 |
7 |
超声场胁迫下的红茶发酵过程呈香机制及气味成像化原位监测研究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31972154 |
58 |
8 |
食品品质质量智能化追溯技术 |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任务/2016YFD04 01205 |
124 |
9 |
利用高光谱图像技术鉴别名优茶真伪研究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30800666 |
21 |
10 |
基于功能化石墨烯量子点的贝毒素同步免疫传感技术研究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1675062 |
65 |
11 |
可见光驱动的光电化学传感阵列同步检测食源性致病菌研究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32072299 |
58 |
12 |
石墨烯载金属纳米粒子的可控制备及电化学行为研究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21305050 |
25 |
13 |
应用稳定同位素标记方法研究菜园土壤重金属形态的活性及动态变化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40771185 |
25 |
14 |
三核至六核过渡金属原子簇的电子离域及芳香性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21101073 |
23 |
15 |
基于DNA四面体纳米结构的核酸适体传感器的构建及其在氯霉素检测中的应用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21804050 |
21 |
16 |
牡蛎肉新鲜度的POFs纳米色敏传感无损检测机理研究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32202162 |
30 |
17 |
交叉催化型核酸扩增反应用于miRNA高灵敏检测和基因调控的研究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22204057 |
30 |
2)代表性论文
序号 |
论文题目 |
期刊名称,卷号,页码 |
影响因子(分区) |
1 |
Strategies for combining triplet–triplet annihilation upconversion sensitizers and acceptors in a host matrix |
Coordination Chemistry Reviews,2021, 439, 213944 |
24.833/JCR Q1 |
2 |
Recent progress on graphene quantum dots‐based fluorescence sensors for food safety and quality assessment applications |
Comprehensive Reviews in Food Science and Food Safety, 2021, 20 (6), 5765-5801 |
15.786/JCR Q1 |
3 |
Regenerative flexible upconversion-luminescence biosensor for visual detection of diethylstilbestrol based on smartphone imaging |
Analytical Chemistry,2021, 93 (47), 15667-15676 |
8.008/JCR Q1 |
4 |
supported near-infrared-light-triggered photoelectrochemical platform for monitoring Escherichia coli O157: H7 based on silver nanoparticles-sensitized-upconversion nanophosphors |
Biosensors and Bioelectronics,2022, 203, 114022 |
12.545/JCR Q1 |
5 |
Competitive near-infrared PEC immunosorbent assay for monitoring okadaic acid based on a disposable flower-like WO3-modified screen-printed electrode |
Biosensors and Bioelectronics,2021,185, 113278. |
12.545/JCR Q1 |
6 |
A lead-based room-temperature phosphorescent metal–organic framework sensor for assessing the peroxide value of edible oils |
Food Chemistry,2022, 385, 132710 |
9.231/JCR Q1 |
7 |
Self-Cleaning-Mediated SERS Chip Coupled Chemometric Algorithms for Detection and Photocatalytic Degradation of Pesticides in Food |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Food Chemistry,2021,69:1667-1674 |
5.89/JCR Q1 |
8 |
Aptamer-pendant DNA tetrahedron nanostructure probe for ultrasensitive detection of tetracycline by coupling target triggered rolling circle amplification. |
ACS Applied Materials& Interfaces,2021, 13(17), 19695-19700. |
10.383/JCR Q1 |
9 |
A Smart, Autocatalytic, DNAzymeBiocircuit for in Vivo, Amplified, MicroRNA Imaging |
Angew. Chem. Int. Ed., 2020, 59, 5965-5971. |
16.823/JCR Q1 |
10 |
Facile phase transfer and surface biofunctionalization of hydrophobic nanoparticles using janus DNA tetrahedron nanostructures |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2015, 137(35), 11210-11213. |
16.383/JCR Q1 |
3)代表性专利
序号 |
专利号 |
专利名称 |
专利状态 |
1 |
ZL201510052747.6 |
一种将夏秋茶浓缩液氧化成速溶红茶的智能溶氧方法及装置 |
授权/已转化 |
2 |
ZL201610440606.6 |
一种基于核酸适配体的痕量农药残留表面增强拉曼光谱检测方法 |
授权/已转化 |
3 |
ZL201710006289.1 |
一种基于罗丹明衍生物的重金属离子多重检测传感器制备方法 |
授权/已转化 |
4 |
ZL201610292624.4 |
一种基于纳米荧光显微高光谱成像技术的食源性微生物可视化分析方法 |
授权/已转化 |
5 |
ZL201410023988.3 |
一种速溶红茶适度发酵的控制方法和装置 |
授权/已转化 |
6 |
ZL201310408989.5 |
一种食品智能化仿生评价中的跨感知信息交互感应融合方法 |
授权/已转化 |
7 |
ZL201310300269.7 |
一种荧光显微高光谱成像系统 |
授权/已转化 |
8 |
ZL201010117612.0 |
一种高光谱成像的光源系统 |
授权/已转化 |
9 |
ZL201610292623.X |
一种基于纳米荧光显微高光谱成像技术的多种食源性微生物同时检测方法 |
授权/已转化 |
10 |
ZL201810088856.7 |
基于WO3/FTO光电材料检测白酒中酒精度的方法 |
授权/已转化 |
4)代表性奖励
序号 |
奖项级别 |
项目名称 |
1 |
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 |
特色食品加工多维智能感知技术及应用 |
2 |
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 |
食品、农产品品质无损检测新技术和融合技术的开发 |
3 |
江苏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
茶叶加工过程智能在线检测技术及新产品开发研究 |
4 |
江苏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
食品质量智能化评判和数据处理研究 |
5 |
教育部技术发明奖一等奖 |
食品质量与安全指标可视化无损检测新技术 |
6 |
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
农产(食)品品质安全智能评价和快速检测理论基础研究 |
7 |
江西省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
江西特色农产品品质安全光学无损检测基础研究 |
8 |
中国轻工业联合会科技进步一等奖 |
工业速溶茶粉精深加工过程关键技术创新及应用 |
9 |
中国机械工业科技奖一等奖 |
农产品内在指标的可视化无损检测研究 |
10 |
大北农科技奖创新奖 |
高品质速溶茶粉绿色智能化加工关键技术创新及应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