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团队成员情况
本团队成员共12人,团队带头人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二级教授张玉苍。核心成员包括张玉苍教授、熊何健研究员、何传波副教授、郑燕珍副教授、张珅副教授等,一般成员包括王瑞芳副教授,吴夏泠、李蒙、项炯华、陈东晓、刘群等5位博士,以及谢远红、田标、陈昭华等3位硕士。团队成员老中青结合,年龄结构合理;教育背景在大学科上一致,小学科上交叉。

二、团队主要成员

张玉苍,男,博士,现任集美大学科研处处长。主要从事多糖资源高值化利用的研究和教学工作。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硕士生导师。日本东京大学博士,日本东京农业大学博士后/日本学术振兴会(JSPS)外国人特别研究员;入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熊何健,男,研究员,硕士生导师。先后任职于江西鹰潭食品总厂、天津市农业科学院,2000年9月起至今任职于集美大学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承担的本科生课程主要包括食品化学、食品营养与卫生学、功能性食品、化工原理,硕士研究生课程主要包括高级食品化学现、现代食品高新技术。主要从事农产品加工和天然产物活性成分研究与开发领域的科研工作。主持/参与多项省/部、市级科研项目,2017年至今以通讯作者发表论文12篇(SCI、EI收录6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4项。

何传波,男,副教授,硕士生导师。2006年6月获得华南理工大学制糖工程专业博士学位,2017年3月至9月,于香港理工大学应用生物与化学科技学系吴建勇教授团队访学。2006年7月至今,在集美大学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工作,承担食品营养学、环境工程原理等本科生课程及现代食品加工技术的硕士生课程教学,教学效果良好,曾先后获得集美大学嘉庚奖教金和南顺奖教金。长期从事天然大分子物质分离纯化及功能的研究,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相关论文二十余篇,其中SCI/EI收录6篇。曾主持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两项,福建省区域发展项目(子课题)一项,福建省教育厅项目一项,厦门市科技计划项目两项,作为主要成员参与国家海洋局公益项目(子课题)一项。

郑燕珍,女,副教授,硕士生导师。2015年7月获得清华大学化学系理学博士学位,随后就职于福建农林大学蜂学学院与动物科学学院(蜂学学院)。2018年8月入选“香江学者”计划,并于2019年1月进入香港城市大学化学系进行博士后访学。目前已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与青年项目、福建省教育厅重点科技项目、福建农林大学校杰青项目等;近三年以第一作者/通讯作者在Food Chemistry、Dyes and Pigments、LWT - Food Science and Technology、Small、Bioorganic Chemistry、Journal of Molecular Liquids、Physical Chemistry Chemical Physics等国际高水平权威期刊上发表论文三十几篇。

张珅,男,工学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从事园艺产品产后生物学与贮藏保鲜技术、农产品精深加工与副产物高值化利用等领域的科研与教学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亚热带/热带果蔬采后生理、病理机制与控制技术,果品品质形成与成熟衰老调控、农产品精深加工与副产品综合利用;主持在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1项、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项、福建省教育厅中青年教师教研项目1项,集美大学博士科研启动项目1项;参与“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纵向课题十余项;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其中在Food Chemistry、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Food Chemistry、Postharvest Biology and Technology、食品科学等高水平SCI/EI收录期刊发表研究论文30余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项。

王瑞芳,女,副教授,2004年7月毕业于南开大学高分子所,获博士学位,而后进入厦门高新技术创业中心博士后工作站从事科研工作,2006年8月出站后进来到集美大学从事教学科研工作。在功能高分子材料合成、应用及天然产物的分离纯化方面具有较强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践经验,熟悉膜分离工艺。主持福建省青年基金项目一项,参与国家基金、省重点项目多项。已申请国家发明专利三项,发表文章十余篇,其中SCI收录数篇。

吴夏泠,女,2020年1月毕业于北京大学高分子化学与物理系,理学博士。现任集美大学海洋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蛋白质化学反应对、蛋白质拓扑结构工程及废弃物的生物学利用研究等。已经在J. Am. Chem. Soc.、Chem. Sci.等国际高水平期刊上发表论文9篇。

李蒙,女,讲师。2020年毕业于厦门大学能源化工专业,获工学博士学位。2021年3月至今任职于集美大学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主要从事功能性寡糖、生物质基材料以及生物质能源等领域科研工作。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12篇,其中在ACS Sustainable Chemistryand Engineering、Polymer Degradation and Stability、Bioresource Technology等高水平SCI收录期刊发表研究论文10篇(第一作者4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4项。

项炯华,男,讲师。2020年获上海交通大学应用化学专业博士学位。2005年7月任职于集美大学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承担的本科生课程主要包括生物反应工程、酿造工艺学、发酵与酿造学。任职期间内,每年的教学质量测评成绩良好。主要从事生物催化、生物质资源开发与利用、高分子材料、工业催化、工业过程计算机模拟仿真、计算化学等领域的科研工作。工作至今,主持和参与国家、省、市级科研项目多项。

刘群,女,讲师。2021年6月获得海南大学生物学(生物材料)专业理学博士学位。2021年9月至今任职于集美大学海洋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主要从事生物质资源高值化利用研究;全生物降解多功能食品包装材料;食品加工的副产品加工与再利用。

谢远红,女,硕士,讲师。1994年7月毕业于福州大学化工系精细化工专业和贸易经济专业,获双学士学位,毕业进入厦门市工业学校从事教学工作,2004年5月进入集美大学从事教学工作,2007年9月至2010年7月在福州大学研究生教育获得硕士学位。主要从事化工类相关课程的教学和化工分离、天然产物的分离纯化方面的科研工作。

田标,男,讲师。主要从事果蔬贮藏与加工领域研究。

陈东晓,女,讲师。主要从事农产品加工与贮藏领域研究。

陈昭华,女,讲师。主要从事生物化学、农产品加工领域研究。
三、团队成员近两年取得的主要成果
发表研究论文50余篇,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0项,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
1.代表性科研项目
项目名称 |
立项部门 |
资助金额(万元) |
甲壳素常压催化液化机理及液化产物的应用研究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 |
60 |
离子液体对共沸体系微观结构调控规律研究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 |
60 |
能量状态和呼吸代谢参与采后莲雾果实絮状软化劣变的作用机制研究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 |
24 |
壳聚糖-蛋白-油脂可食膜生产关键技术研发与应用 |
福建省科学技术厅 |
40 |
一氧化氮参与调控采后莲雾果实絮状软化劣变的作用机理研究 |
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 |
10 |
2.授权的专利
名称 |
专利号 |
发明人 |
FRP纤维模材约束海水混凝土构件 |
ZL203729484 U |
张玉苍等人 |
一种甲壳素液化产物/聚乙烯醇共混膜的制备方法 |
ZL107286547 B |
张玉苍等人 |
一种甲壳液化物/可降解塑料共混薄膜及其制备方法 |
ZL109181179 B |
张玉苍等人 |
一种聚醋酸乙烯酯薄膜及其制备方法 |
ZL104479269 B |
张玉苍等人 |
一种纳米四氧化三铁/天然复合磁性胶乳及其制备方法 |
ZL103289144 A |
张玉苍等人 |
一种水泥香蕉假茎纤维板及其制备方法 |
ZL106431113 A |
张玉苍等人 |
一种以钛铁矿为原料制备金红石型钛白粉的方法 |
ZL104724753 B |
张玉苍等人 |
以高岭土为原料制备拟薄水铝石及氧化铝的方法 |
ZL103274438 B |
张玉苍等人 |
自动调整压辊式香蕉茎秆压榨机 |
ZL103753840 B |
张玉苍等人 |
一种桂圆功能饮料及其制备方法 |
ZL201310013997.X |
项炯华等人 |
四、未来五年主要研究方向
研究方向:传统食品加工的现代化改造:(1)针对传统中式菜肴加工存在调味料种类繁多、制作工艺繁琐、烹饪技巧复杂等难以适应现代餐饮消费模式和餐饮业发展的缺点,开展中式菜肴及其调味料包标准化生产工程技术的开发;(2)针对福建蜜柚、牡蛎资源现有加工产品初级、深加工技术不足的现状,开发功能性蜜柚纤维产品、牡蛎休闲方便食品,促进相关资源的高值化开发利用。
研究方向:(3)针对天然多糖研究中结构复杂导致的活性不确定性,采用亲和层析、分子修饰方法有目的性地获得特定单糖和取代基的多糖,以糖组学理论为依据获得多糖及其衍生物的一级结构和空间构象,尝试借助代谢组学技术探讨结构信息对生物活性影响规律;
(4)福建特色资源或加工下脚料的高值化利用:如利用蜜柚落果制备可食性微晶纤维素用于饮料稳定增稠,利用低值贝类开发活性肽基料产品用于海鲜调味料。
五、未来五年的目标任务
1. 获批国家级项目3-5项,其中国家级重点项目1项;
2. 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50篇以上;
3. 累计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0项以上;
4. 获省部级科技奖励1项。
六、未来三年的引才计划(包含重点拟引进的人才类别)
引进领军类以上人才1人,引进青年学术骨干1-2人,年轻博士3-5人。
农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是食品科学与工程之下的一个二级学科硕士点,是以农产品为研究对象,以生物学和工程学为基础,研究农产品贮运、加工及加工中副产品的综合利用等基础科学与工程技术问题的学科。其主要研究内容是:根据农产品特性,以提高产品品质,最大限度地保持或提高产品的营养价值,改善外部感官特性,提高产品耐贮性,降低成本和能耗为目的,研究农产品加工及贮藏的原理和理论;结合现代高新技术成果,研发各种食品;同时结合现代生物技术和营养学进展,研究并设计面向21世纪的新型营养保健食品加工工艺、技术和设备,解决生产中迫切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