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简介 集美大学海洋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高层次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和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主要从事食品质量安全快速无损检测与智能化加工技术和装备研发。先后主持国家或部省级科研项目30余项,出版中英文学术著作6部,以第一/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300余篇,SCI他引1万余次,H指数63;授权发明专利60余件(含美国发明专利4件),成果先后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第二)、江苏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第一)和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二等奖(第一)等;个人先后入选科技部人才推进计划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Clarivate全球高被引学者、Elsevier中国高被引学者、ProSPER.Net-Scopus Young Scientist Award、江苏省333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和福建省A类高层次人才等。
社会兼职 副主编:《Frontiers in Sensors》《Food Safety and Health》 编委:《Food Science and Human Wellness》《Agriculture》《Discover Food》《农业工程学报》《食品科学》 中国农业机械学会农副产品加工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福建省食品加工与贮藏工程学会副理事长 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全谷物食品分会理事 研究方向 食品、农产品快速无损检测研究 食品安全纳米生物传感检测研究 食品加工过程在线监控技术研究 主持的科研项目 国家发改委重大项目(***2022897):海洋生物资源高值化利用及其营养***项目,2400万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课题(2023YFD2100505):香辛料加工技术示范与品质定量评价标准研究,380万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2272414):水产品中痕量化学污染物的aTFs/UCNPs柔性纳米传感快速高灵敏检测机理研究,54万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1972154):超声场胁迫下的红茶发酵过程呈香机制及气味成像化原位监测研究,58万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1772063):基于显微多模态光谱融合技术的食用油中AFB1快速免标记检测机理研究,60万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1471646):基于视觉和嗅觉传感器融合的红茶发酵过程在线监测研究,88万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1271875):基于跨感知仿生传感器融合的食品智能化感官检验研究,88万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800666):利用高光谱图像技术鉴别名优茶真伪研究,21万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任务(2016YFD0401205):食品品质质量智能化追溯技术,124万 国家特支计划高层次科技创新领军人才资助项目(国科发资【2019】252号),80万 福建省海洋与渔业局-高质量发展专项(FJHYF-L-2023-20):水产品典型危害物快速智能化检测技术研发和全产业链区域示范应用,100万 福建省海经政产学研联盟(FOCAL2023-0102):海产品化学危害物快速检测关键技术及便携式装备研发,20万 福建省高校产学研合作项目(2022N5017):乌龙茶关键工序的数字化加工技术创新及装备研发,40万 江苏省重点研发计划面上项目(BE2021343):水磨糯米粉中重要污染物的快速智能化检测技术研发,50万 江苏省重点研发计划面上项目(BE2020379):发酵速溶茶粉精深加工关键技术创新及新产品开发,50万 江苏省现代农业体系(茶叶)岗位科学家项目(JATS[2020]456),90万 江苏省农业自主创新项目(CX(20)2005):夏秋茶高值化利用和智能化加工关键技术创新及应用,90万 江苏省“333 人才工程”培养资金资助项目(BRA2019087):红茶超声发酵过程香气变化规律及成像化检测机理研究,30万 宁夏回族自治区重点研发计划(2018BCF01001):宁夏特色果蔬冷链过程品质变化与控制技术研究,82万 江苏省重点研发计划重点项目(BE2017357):茶叶功能成分快速识别评价及制备技术研发,100万 代表性学术专著 陈全胜,林颢,赵杰文,Advanced Nondestructive Detection Technologies in Food【M】, Springer出版社,2021年 陈全胜,林颢,赵杰文,食品质量安全快速无损检测技术及装备【M】,科学出版社,2023年(获国家科学技术学术著作出版基金资助) 陈全胜,林颢,食品加工过程智能化监测与控制技术【M】,科学出版社,2024年 赵杰文,陈全胜,茶叶质量与安全检测技术及分析方法【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1年 赵杰文,陈全胜,林颢,现代成像技术及其在食品、农产品检测中的应用【M】,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年 代表性学术论文 JG Zhang, JZ Wu, WY Wei, FY Wang, TH Jiao, HH Li, QS Chen*, Olfactory imaging technology and detection platform for detecting pork meat freshness based on IoT, Computers and Electronics in Agriculture, 215 (2023) 108384 W Ahmad, JJ Wang, HH Li, Q Ouyang, QS Chen*, Strategies for combining triplet–triplet annihilation upconversion sensitizers and acceptors in a host matrix, Coordination Chemistry Reviews, 439 (2021) 213944. L Jiang, MM Hassan, S Ali, HH Li, R Sheng, QS Chen*, Evolving trends in SERS-based techniques for food quality and safety: A review, Trends in Food Science & Technology, 112 (2021) 225-240. AF Zhu, S Ali, Y Xu, Q Ouyang, QS Chen*, A SERS aptasensor based on AuNPs functionalized PDMS film for selective and sensitive detection of Staphylococcus aureus, Biosensors and Bioelectronics, 172 (2021) 112806. AF Zhu, TH Jiao, S Ali, Y Xu, Q Ouyang*, QS Chen*, A SERS Sensor Based on Aptamers-gated Mesoporous Silica Nanoparticles for Quantitative Detection of Staphylococcus aureus with Signal Molecular Release, Analytical Chemistry, 92 (2021) 9788-9796 JZ Wu, WY Wei, W Ahmad, SH Li, Q Ouyang, QS Chen*, Enhanced detection of endocrine disrupting chemicals in on-chip microfluidic biosensors using aptamer-mediated bridging flocculation and upconversion luminescence, 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 458 (2023) 132025 Xu, MM Hassan, S Ali, HH Li*, Q Ouyang, QS Chen*, Self-Cleaning-Mediated SERS Chip Coupled Chemometric Algorithms for Detection and Photocatalytic Degradation of Pesticides in Food,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Food Chemistry, 69 (2021) 1667-1674. HH Li, MM Hassan, JJ Wang, WY Wei, M Zou, Q Ouyang, QS Chen*, Investigation of nonlinear relationship of surface enhanced Raman scattering signal for robust prediction of thiabendazole in apple, Food Chemistry, 339 (2021) 127883. Y Xu, FYH Kutsanedzie, MM Hassan, JJ Zhu, W Ahmad, HH Li, QS Chen*, Mesoporous silica supported orderly-spaced gold nanoparticles SERS-based sensor for pesticides detection in food, Food Chemistry, 315 (2020) 126300. PY Wang, HH Li, MM Hassan, ZM Guo, ZZ Zhang, QS Chen*, Fabricating an Acetylcholinesterase Modulated UCNPs-Cu2+ Fluorescence Biosensor for Ultrasensitive Detection of Organophosphorus Pesticides-Diazinon in Food,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Food Chemistry, 67 (2019) 4071-4079. 代表性发明专利 美国发明专利(US 11,635,385 B2):Characteristic Information Extraction method, and rapid detection method and system of organic pollutants in complex system,第一发明人 美国发明专利(US 11,773,322 B2):Preparation and Application of Dye-Functionalized Flexible Upconversion-luminescence Solid-Phase Sensor,第一发明人 国家发明专利(ZL201910167760.4):一种免清洗的微型流通式光学液体池及其流通光学检测方法,第一发明人 国家发明专利(ZL201910206720.6):一种食品智能化液态发酵参数控制方法,第一发明人 国家发明专利(ZL201810804164.8):一种基于Fe3O4@Au NPs和分子印迹的农药检测方法,第一发明人 国家发明专利(ZL201710377745.3):一种茶提取液中多酚含量的快速检测方法及装置,第一发明人 国家发明专利(ZL201710119567.4):一种基于DTNB标记的金@银核壳纳米棒的真菌毒素检测方法,第一发明人 国家发明专利(ZL201710006289.1):一种基于罗丹明衍生物的重金属离子多重检测传感器制备方法,第一发明人 国家发明专利(ZL201611027039.8):一种检测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的方法及装置,第一发明人 国家发明专利(ZL 201510052747.6):一种将夏秋茶浓缩液氧化成速溶红茶的智能溶氧方法及装置,第一发明人 科技奖励 2019年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第二 2016年江苏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第一 2015年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二等奖,第一 2022年福建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第一 2021年中国轻工业联合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第一 2014年江西省自然科学奖二等奖,第二 2014年教育部技术发明一等奖,第四 2012年江苏省科学技术一等奖,第三 2011年ProSPER.Net-Scopus Young Scientist Award 2008年国家科技发明二等奖,第六 学术荣誉 国家高层次科技创新领军人才 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科技部人才推进计划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 Elsevier中国高被引学者(食品科学与工程) Clarivate全球高被引学者(农业科学) 福建省A类高层次人才 福建省引进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百人计划”人选 江苏省333人才工程中青年科技领军人才 江苏省333人才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 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高层次人才 教学及人才培养 第十二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银奖,指导老师 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食品加工机械与设备》,第三 江苏省高校外国留学生英文授课省级精品课程:《Theoretical Basis for Food Nondestructive Detection Techniques》,第二 第十六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指导老师 中日韩创新设计竞赛(Creative Engineering Design Competition, CEDC2019)金奖,指导老师 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食品加工机械与设备》,第三 |